睡前聊一会儿启泰网,梦中有世界。听众朋友们,晚上好。
随着《长安的荔枝》热播,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中“骑”字的读音,再一次引起热议。一面是《现代汉语词典》标定(qí)为正确读音,一面是不少网友分享读(jì)的回忆杀,引得纷纷共鸣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。
有网友“借题发挥”,发现现行教材中,“远上寒山石径斜”中“斜(xié)”不读(xiá),“天似穹庐笼盖四野”中“野(yě)”不读(yǎ),“乡音无改鬓毛衰”中“衰(shuāi)”不读(cuī)……对于这些与记忆不一致的读音,身边有娃的朋友表示,已经不敢随便辅导宝宝,“怕自己不是上了个假学”。
其实,查阅教育部发布的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(1985)及2016年修订版,可知这些字的规范读音一直如此,没有变化。
当然,记忆中的那些读音,亦渊源有自,多为旧读。不难发现,这类讨论往往聚焦在古诗词中。为何?因为古人创作讲求平仄分明、韵脚得当。但是,语言长河变动不居,有些同韵字分化了,有些仄声字派入平声,有些字音表达的意思在后来的演进中消失了……如此这般,一些古诗今天读起来就不一定符合声律了。
由此而言,古人当时怎么读已不可复现,但古音、今音的对应规律整体是清晰的。以“一骑红尘妃子笑”为例,表示名词“一人一马”时,唐宋以来主要的韵书、字书,都把这个意义的“骑”归入去声,这也符合此处仄声的要求。从古今对应的角度,读骑(jì)没有问题;只是在现代汉语中,这个意义的“骑”不再单独作为词使用,所以审音时统一处理为读(qí)。再如人们所熟知的“远上寒山石径斜(xiá)”“天似穹庐,笼盖四野(yǎ)”,是为了读起来押韵而出现的临时变读,即“叶音”。“叶音”说至迟到宋代就出现了,但在语言学上没有太多依据启泰网,明清以来的学者已予以澄清。
可知,旧读的情况十分复杂,每个字都需要具体分析,甚至涉及到一门学问。故此,在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材中,在面向大众传播时,使用普通话标读古诗的做法既合情也合理。
同时也要看到,从《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》推出至今已经40年,但一些读音仍引发舆论关注。这说明,权威的引证早已有之,但其中缘由没有相应传开。毕竟,语言是人们“日用而不觉”的,一些审音工作还是要遵循语言规律,照顾公众感受,普及科学的汉语史观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网友对读音的讨论,反映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切。每一个字的读音,本质上都是一个好的中国故事。不仅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,越来越多人从读音的平仄中,感受文字的温度,参与文化的形塑。
回过头再看,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使用。阅读古书、诵读古诗时,借助旧读体会声律、理解文意,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。普通话有标准读音,方言也有其文化意蕴。用普通话交流,并不影响喜欢粤语歌,欣赏《繁花》里沪语的腔调,醉心有上口的京剧韵白,这些都是中华文化蔚为壮观的子集。万物并行而不悖,和而不同,这是文化涵养我们的方式,也理应成为我们对待文化的态度。
这正是:
岭南荔枝万口传,语音流变更添澜。
举“骑”不定寻常事,和而不同也不难。
大家晚安。
(文|刘扬)
启泰网
九龙证券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